真是的讀書會討論小天地
歡迎大家來討論,大家先試試看用得怎麼樣 應該是可以利用Email當做帳號來發文章
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
使用說明
但是無名要認證很麻煩
所以我先用這個看看
大家應該有收到一個邀請共同作者的Mail
可以用收到那封信的信箱來申請google帳號
另外用其他信箱申請的話,在跟我說
我在把它加入共同作者
YouTube創辦人 陳士駿7個月內10倍速成長
身攜全球焦點,衣錦登「台」
6月7日,陳士駿剛下飛機,Google台灣區業務總經理張成秀,就捧著香檳在登機門口迎接他;走出海關,大批照相機正捕捉他的一舉一動;公開演講剛結束,就有數十名記者等在會場外堵他。這種高規格待遇,就算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台相比,也不遑多讓。最特別的是,他在台灣只念了不到兩年的靜心小學,還特別為這位沒有畢業證書的「傑出校友」,安排了一場頒獎典禮。校長簡毓玲說:「希望經歷了這樣一個陳士駿旋風後,以後靜心的小朋友們,也能向學長看齊,成功創業!」頂著爆炸頭、個性不羈、雙耳戴著亮銀耳環的陳士駿,從來就不是個乖寶寶,如今卻成了母校學弟妹的典範。小一、小二成績不好,也曾經被靜心老師多次體罰,他回憶說,「那真是一場nightmare(夢魘)!」記者半開玩笑地問起陳士駿,願不願意捐一棟大樓給靜心,他在狂喜狀態中,點了點頭,但簡毓玲校長追問下去後,他思考了一下現實,又搖了搖頭。以陳士駿的財力,可以買下超過100戶「帝寶」上億豪宅,如果他真要效法雅虎創辦人楊致遠,捐了7500萬美元給史丹佛大學母校,相信不是難事。
半年來,拿遍風雲人物榮銜
兩年多來,創辦YouTube成功後,陳士駿20多歲的人生,突然有了巨變。除了YouTube被Google購併,讓他身價暴增外,過去八個月,YouTube和陳士駿還奪得了無數榮銜。YouTube先被《TIME》列為「2006年度最佳發明」,又被《娛樂週刊》(Entertainment Weekly)評選為「年度娛樂」網站。YouTube創造出的數位民主(digital democracy)浪潮,更讓《TIME》雜誌,史無前例地選擇「You」成為2006年度的風雲人物。這個全球最大的影音部落格網站,每個月有2000萬網友造訪,每天有一億支短片被觀賞,每天上傳的短片則多達6.5萬片。「阿嬤看了YouTube,也會笑翻天!」台科大資管系教授兼學務長盧希鵬觀察,不論是《巴士大叔》,還是各類網友的搞怪影片,渲染力極強。雖然仍不賺錢,但YouTube的流量,已經是全球前五大網站,可以與Yahoo!、Google、MSN.com相提並論。至於陳士駿個人,先後拿下美國科技財經雜誌《Business 2.0》的「最具影響力人物」、《財星》(Fortune)的「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領袖」,甚至連男性時尚雜誌《GQ》,也評選他為「年度風雲人物」。「他是Web 2.0時代的經典!」張成秀說,在迄今12年的網路發展史上,陳士駿已經占有了一個位置。{page}台灣人都知道的是,《TIME》還評選陳士駿為2006百大風雲人物,與洋基強投王建民同樣名列榜上。在《TIME》的排行榜上中,陳士駿甚至跟股神巴菲特齊名。入選的企業家還有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、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、印度鋼鐵大亨米塔爾、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執行長何晶、Wii遊戲機設計團隊靈魂人物宮本茂等。陳士駿的年紀,足足可以當巴菲特的孫子,經營資歷更無法與其他大老相比,但他的名氣、財富、企業界地位,好比朝陽初起,後勢看升。
與Google一加一大於二
事實上,近五年來,Google已經成為國際間崛起最快的科技企業,結合同樣從矽谷車庫中創立的YouTube,成就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網路傳奇。比如說,用「Google Finance」查股市行情時,網頁下方同時會出現,CBS或路透社提供給YouTube的即時影音財經新聞。或是在Google影音首頁上,搜尋「台北101煙火」,就會跳出數千筆YouTube網友上傳的跨年花火綻放影片。最近「星光大道」歌唱比賽捧紅了楊宗緯,不少遠在海外求學的台灣學子,也都是靠YouTube來彌補看不到電視節目的遺憾。Google自傲的搜尋、處理世界資訊的能力,加上YouTube上億筆影音檔案,正創造出前所未見的長尾電視機制。Google以16.5億美元天價購併YouTube之初,有不少正反兩極言論。微軟執行長包默(Steve Ballmer)就曾說,「如果你相信YouTube是未來的電視,這網站就值這個價錢。」「YouTube」本意就是「你的電視」。現在檢驗Google與YouTube的婚姻,不只幸福美滿,更確實引爆了媒體革命。
催生YouTube世代,把持未來
《TIME》評論, YouTube讓這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當導演、記者、製作人,這代表了「YouTube Generation」(YouTube世代)的正式誕生!只要一支照相手機,人人都有機會。美國科技雜誌《WIRED》就預言,「將來普立茲獎、奧斯卡獎的得主,都會從YouTube上迸出來!」「每個人都有能力與自由,讓自己的創意與創作,讓全世界看到!」陳士駿說。YouTube現在有五成以上的影音短片,來自美國以外,陳士駿語氣正經地說,「影像擁有跨文化、跨國籍、跨種族、跨年齡的感染力,比起文字具有局限性,會跳會動的短片,一下子就能影響每個人!」泰國最近宣布管制YouTube,就是因為有幾個北歐的年輕人,上傳了幾則開泰國國王玩笑的熱門短片,惹毛8000英里外的暹邏政府與人民。數十秒到數分鐘的小短片,一上線,就能影響千里之外,這是陳士駿與YouTube創造出來的蝴蝶效應。
磁吸電視正規軍,壯大聲勢
影響了數以億計的愛好者,YouTube的蝴蝶效應,還吹到了媒體。YouTube目前就被維康集團(Viacom)的訴訟,搞得煩心。維康控告YouTube侵犯旗下MTV台、Nickelodeon兒童頻道、派拉蒙影業的著作權,總計達16萬筆、點閱數超過15億次,因此要求10億美元天價賠償。這是傳統媒體的反動。雖然陳士駿一再宣稱,YouTube僅是一個平台,在美國「數位千禧著作權法案」(DMCA)的保護下,相關責任該由影片上傳者承擔,但仍難以說服。雖然遭受維康大動作批評,YouTube目前也與許多傳統媒體巨擘結盟,包括BBC、CBS、ABC與福斯電視台,現在都是YouTube的好牽手。不只擁有全球數億網友的貢獻,這些媒體正規軍,也願意共襄盛舉參與Web2.0時代,透過YouTube這個強勢虛擬通路呈現內容。《WIRED》指出,YouTube成為未來電視的時間,因此拉近了許多。
左擁蘋果TV、右抱Nokia手機
在Google加持下,YouTube最近也走出電腦,走進客廳、鑽進手機。近幾個月來,陳士駿與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密集開會,就是在討論YouTube如何與「Apple TV」機上盒合作。現在,只要花299美元,買一部Apple TV,就可以躺在沙發上,用寬螢幕液晶電視瀏覽YouTube影片。連矽谷創新之神賈伯斯,都亟欲拉攏這個成立剛滿兩年的小網站合作,再次印證YouTube無遠弗屆的影響力。另外,YouTube也與芬蘭手機巨人諾基亞合作,開發YouTube的手機介面,同時也透過美國Verizon行動電話系統,讓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連上YouTube。陳士駿返台,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為他演講站台;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忙完股東會後,特地趕場與他餐敘;加上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也私下與他碰面,電信三雄搶著與YouTube合作的意圖,非常明顯。陳士駿說,將來透過WiMax技術、無線頻寬足夠後,不論身在何處,人手一機、隨拍隨傳的趨勢,已經相當篤定,已衍生出「Web 3.0」的新詞。「把鍵盤與滑鼠淘汰,應該非常有趣!」他認為,包括手機、客廳的數位電視,使用介面都會愈來愈可親,隨著硬體的演化,使用者將擁抱新影音時代。
走出美國,擁抱全球網民
「YouTube到底什麼時候能夠中文化?」65歲的徐旭東,也是YouTube的愛用者,他跟多台灣年輕人一樣,好奇YouTube什麼時候會正式進軍華人圈。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則說,Google已經推出40種語言版本,未來YouTube進軍亞洲、甚至推出繁體中文版,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上線。「你們大家不會等太久!」陳士駿則說,故鄉的同胞們不要急,YouTube繁體中文版很快就會推出。簡立峰的談話透露出,合併八個月來,Google對YouTube的支持,可說是盡心盡力。「我們擁有很高的獨立性!」陳士駿說,YouTube總部仍設在靠近舊金山國際機場的聖布魯諾(San Bruno),將來也沒有計畫搬到山景市去,Google兩位創辦人則多次告知他:放手去做、盡情去玩。
成功的背後,有個……
不過,YouTube也不是完美無缺的。在光鮮亮麗的背後,掩蓋不了一個事實,那就是它仍在虧損的狀態。YouTube至今仍是個不賺錢的網站,燒錢燒得很凶。雖說以廣告為主要獲利來源,但是龐大的頻寬與伺服器費用,卻曾壓得陳士駿喘不過氣來,他坦承說,「如果沒有Google,手上資金只夠再燒兩年。」的確,YouTube與所有Web 2.0網站一樣,都還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經營與獲利模式。現在只要問到YouTube如何賺錢、有沒有獲利機會?陳士駿的第一反應,就是說「去問Google!」做為Google的一個「部門」,YouTube不需要公布獨自的財務數字,但根據Google年報,YouTube去年廣告營收僅1500萬美元,與數十億點閱率,竟然不成正比。陳士駿則回應說,YouTube正在開發各種「不打擾」用戶的廣告模式,例如廣告商贊助的五分鐘廣告,讓使用者自發點閱。
七個月,陳士駿愈來愈老練
同時,這七個月的購併過程,《遠見》觀察,陳士駿老練了許多。陳士駿就像是台灣無名小站的簡志宇,都是以一個「自己有需要」的念頭開始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從未想到自己會成就這麼大的網路風潮。七個月前,談到經營管理,陳士駿懵懵懂懂,談到獲利與金流,也沒個定見。最近返台,他與年紀大他一倍的賀陳旦,還有多位大老同台對談,台風不僅穩健,談到Web 3.0等產業趨勢,他更當仁不讓、直言己論。這是十倍速成長的陳士駿。他的下一步,會再引爆什麼樣的蝴蝶效應,因此令人好奇。有朋友跟陳士駿說,他賺到的錢,已經可以不用再辛苦工作了,但他直接反駁說,「I am too young to retire!(我還年輕,談退休還太早)」陳士駿認真地說,他會繼續留在YouTube,為全球用戶打拚,目前沒有其他創業計畫。「我也從來沒想過會變成Super Star!」這位網路紅人,想像10年、20年後自己的樣子說,「希望可以變得像比爾蓋茲一樣,不只是有錢而已,更懂得發揮自己的財富與影響力,為人類多盡一份心力。」
【遠見雜誌】第247期 Yahoo!奇摩7億併購無名小站後 Web2.0只能嫁入豪門做細姨?
2006年底,無名小站終於答應委身Yahoo!奇摩,登上台灣網路業頭號新聞。
Yahoo!奇摩是台灣流量最大的網站,無名則排名老二,是台灣最成功的Web2.0網站。這樁7億新台幣、換算每股成交價高達223元的購併案,再次證實Web2.0網站的最佳「出路」,就是把自己賣掉。
不到三個月前,全球首大影音部落格YouTube賣給Google的成交價,相當於一棟台北101。更早之前,世界第一的社群網站MySpace,則被傳統媒體大亨梅鐸(R. Murdoch)以5.8億美元購併。
最近,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更指證歷歷:美國首大的學生社交網站、每月超過700萬人次流量的Facebook從10億美元價碼,拉抬到16億美元天價,準備要進Yahoo!大門。
嫁入有錢有勢的豪門,難道是Web2.0網站的宿命?
泡沫再現?出賣自己最保險
事實上,在2000年網路泡沫後,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網路產業,終於找到Web2.0這個新題材,再度成為眾人注目焦點。
2004年,美國資訊趨勢大師歐萊禮(Tim O’’Reilly)首度提出Web2.0概念,定義是:在網路上,社群共同參與創作,是雙向的,不再是單向的傳播。
部落格(blog)的崛起,成為Web2.0時代最明顯的特徵。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部落格,為自己發聲。現在每一天全世界新增10萬個部落格,平均每1.15秒,就會多出一個「新格」。
不過,部落格雖然熱騰騰,卻不一定與商機劃上等號。包括YouTube在內的部落格平台,空有流量,卻沒有好的營運、獲利模式,最直接出路就是拱手讓人買走。
「現在大家都瘋Web2.0,換句話說,可能也會是Bubble2.0(泡沫2.0),」台灣軟體業老將、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,直言不諱。
Web2.0正熱,杜紫宸怎麼猛澆冷水?
幾乎不需要資本,Web2.0網站的創始者,個個都是重度網路使用者,自己有某種需要,決定去實踐;之後,隨著介面功能可親、流量成長迅速,公司化、商業化成了必經之路。
然而,不論是無名小站簡志宇、還是YouTube陳士駿,年輕,是他們共同特點;不太會做生意、經營歷練不足,卻也是擺脫不了的標籤。
「他們創辦網站的出發點都很簡單,但是也料想不到會成就這麼大的規模,」矽谷橡子園合夥人林富元分析,現在檯面上的Web2.0成功案例,已經是少數中的極少數,卻都還找不著經營模式,更大比例的失敗者,就不可勝數了。
購併連連,天使下凡來鍍金
這一年多來,Web 2.0的併購潮更是件數與金額屢創新高。
2005年3月,全美最大照片分享網站Flickr以3000萬美元賣給雅虎,18個月後,YouTube賣給Google達到16.5億美元,兩者金額差距達82.5倍。
傳統媒體對於Web2.0興趣也愈來愈高。環球影業以6億美元買下女性社群網站iVillage,新聞集團納入MySpace、MTV頻道買進視訊網站iFilm,也都成為頭條新聞。
大象與跳蚤一拍即合,更同時造就愈來愈多的、20幾歲的億萬富豪。
事實上,有「天使」之稱的創投業,早就看好Web2.0題材,居間撮合這一樁樁天價購併案。
剛結束的2006年,美國創投金額預估可達可達250億美元,是2001年以來最高紀錄。創投熱門的投資標的就是以替代能源與Web2.0為兩大新興產業,成長率分別達2倍與41%。
為Google與YouTube牽上紅線的紅杉創投,據瞭解,就是這樁購併案中最大的贏家,所得比YouTube兩位創辦人加總還多上數倍。
至於賣出無名小站的最大受益人,則是七年級團隊口中的「賈伯伯」。
持有49%股權的股市聞人賈文中,是無名的另類天使,並一直主導雙方談判過程,在最終7億成交金額中,他個人名下進帳超過3億。
即將成熟?夠專業就能自主
然而,過去兩、三年來一直被認為不可能獲利的部落格,或許正要陸續冒出獲利案例。
美國《Business2.0》就曾大篇幅報導一個小部落格卻賺大錢的故事。故事主角是亞靈頓(Michael Arrington),他曾經在矽谷當過律師、也當過科技創業家。
2005年,成立TechCrunch部落格,專門寫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與評論,由於他人脈廣,常有內幕消息,總計有150萬網友,會定期瀏覽TechCrunch。
「我曾被Google告過!」亞靈頓自述;因為早在Google發表「Google Calendar」行事曆前,他就獨家公布了功能與模樣,造成Google律師上門興訟。
TechCrunch每天訪客數超過4萬、網頁瀏覽量超過6萬次,加上網友都是高科技人、甚至有10%網友年薪超過25萬美元,於是,亞靈頓心想:為什麼不放些廣告上去。
過去美國大型公司,從來不會考慮下部落格廣告,但TechCrunch就擁有英特爾、蘋果電腦、成衣商Banana Republic等捧錢上門的廣告主,每月進帳初估可達6萬美元。
除了TechCrunch,包括提供新鮮事物的Boing Boing、奇聞軼事的fark.com、八卦部落格Gawker、還有介紹科技新品的Gizdomo,今年廣告收入進帳在數十萬到數百萬美元不等,值得注意的是:它們都是如同亞靈頓的TechCrunch的一人網站,營運成本幾乎是零。
雖然亞靈頓不直接承認,但TechCrunch每年可達新台幣2500萬的業績、加上最近推出高科技人力仲介服務也大受歡迎,據說已經有創投捧著500萬美元上門,但為了堅持編輯自主性,他說不賣就是不賣。
不過,陳士駿的創業伙伴、YouTube執行長赫利(Chad Hurly)2006年中也曾對外信誓旦旦地說,「我們會獨立經營下去」。
YouTube傲骨言論不到一季就宣布破滅。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,無名小站也曾多次對外否認決定出售。
看來,Web2.0玩家們,還是很難拒絕支票與股票的誘惑。
【遠見雜誌】第250期YAHOO!奇摩董事總經理鄒開蓮 和千萬個臭皮匠一起改寫經濟學
具指標意義的是,2006年《TIME》雜誌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,不是比爾蓋茲、麥可戴爾,也不是任何政治經濟領袖,而是一台電腦,螢幕上打上大大的「YOU」。當你把這本雜誌拿近一看,就會發現《TIME》選出的最佳風雲人物,就是你;2006年,是由你掌握(you take control)的時代。
從此,掌握資訊的不再是意見領袖,而是任何一個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,但更重要的是,典範的轉變,是靠每一個個人加總在一起的大眾力量(power of mass)。大眾一直都存在,但過去大眾的力量比較難發揮,而現在,大眾力量所能產生的不只是網路行為,將來絕對會代表一些經濟典範上的改變。
搜尋效應!尾端無限延伸
拿YAHOO! 搜尋為例,一天有超過1000萬個字是被搜尋五次以上的,其中前50大關鍵字,就有9%的網頁瀏覽(page view)。能擠進前50大的,大都是與生活相關的,像「天堂」「統一發票」,最近熱門的還有「高鐵」等。如果把圖表拉到前500大搜尋字,你就可以看到《長尾理論》作者克里斯安德森(Chris Anderson)所描述的長尾現象。頭端(head)是熱門、新聞,像「史萊姆」;尾端(tail)是長銷型的,像「王建民」「音樂下載」,愈往後愈長。
1000萬筆!如此龐雜多異(diversity)的搜尋資料,過去沒有任何一個實體媒體或知識平台足以承載。過去很多需求是沒有被察覺的,現在,這麼多的需求被創造後,供給就得要不斷產生。長尾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媒體當中,在娛樂、銷售、甚至知識的後面,都有條長長的尾巴。
低成本貨架!商品種類無上限
更重要的是,網路改變了經濟學法則。以網路拍賣為例,過去實體通路中最珍貴的是什麼?是有限的貨架空間,空間能決定了能販賣的產品種類與數量。媒體也是如此,即便《蘋果日報》那麼厚一疊,所能刊登的新聞還是有限。傳統通路的銷售以頭端為主、尾端就很短。但網路出現後,各種東西都放在網路上,把尾巴愈拉愈長。網路拍賣與網路書店都是如此,有很多產品,在實體通路上絕對找不到,卻能在網路上找到。
更有趣的現象是,今天網路上的需求和供給,是會自我衍生的。如果把產品放在好市多(COSTCO),一個月沒有人買,店經理就會跟你說,「空間是很昂貴的,你要不要考慮下架?」但如果你是在網路上賣高級古董相機,三個月才賣掉一台也沒有關係,甚至我們還會鼓勵你放更多的商品上去,因為它的邊際成本是如此低,儘管成本不是零,但是卻可以維持很久,幾乎是個永無止境的貨架空間。
網路也重新定義了出版,再也不需要具有暢銷書作家的身分才會有人來請你出書。因為如果出版商對你的期望不是一個月賣幾千本,而是一年10本,或許任何人、任何主題、任何篇幅、都可以出書。
我很敬佩辦公室的一些女生對路易威登(Louis Vuitton)的瞭解是如此深刻,我問她怎麼辨識,「那個縫線的邊、那個布紋的接法,這是假的!」她就可以出一本40頁的書教導如何辨別LV,這本書一年賣個10、20本也就夠了。只要出版的成本夠低,所創造的,卻是過去經濟學完全無法想像的經濟效應。
利基加總!經濟規模重定義
大眾力量的加總,更體現在網友自創知識上。YAHOO!奇摩知識+,兩年內累積800萬則知識,平均每天形成7000則知識。
{page}這個服務,在早期是由很多熱心的人上網幫忙回答問題。到現在愈多人去提供知識,就愈多人想去問問題;愈多人問問題就愈多人回答,就像拍賣一樣。現在每天知識+上搜尋的次數幾乎是YAHOO!奇摩搜尋的一半了。我一個朋友就說,他被知識+害慘了,他老婆每天熬夜在知識+上回答問題,還要他幫忙,他直罵:「這關你什麼事啊?」他老婆說:「多幫人家解答,我的知識等級才會進階!」
部落格更是產生全新經濟價值的代表之一。現在無名小站上有7000萬篇文章、6億張相片,傳統媒體無法想像7000萬篇文章是怎樣場景,有人說裡面垃圾文章太多。我也可以保證,只要是網友自創內容的(User-Generated Content),一定都會有很多垃圾,但只要透過分類標示(tagging),這些垃圾就會讓某個在地球彼端的人覺得相當有用。
以前,我們非常重視頭端(head)的使用,做大經濟規模才有獲利,做小(niche)就會賠錢,但如果能將所有的利基加總在一起,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相當可觀的。因此當愈來愈多人都可以自行參與,這個加總所產生的不再只是垃圾,產生的絕對是價值。
YAHOO!奇摩提出「FUSE」的概念,希望能夠透過提供開放的平台、更便利地參與、及社群的連結來串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也就是找到(Find)、運用(Use)、分享(share),來擴大(Expand)人類整體的知識。
個人化核心!創作成全民運動
於是,網路成為一種嶄新的全民媒體,重新定義人與人的關係。藉著參與互動,不管是評價或是回應,都能回饋到社群之中,進而產生規模與群體效應,經濟價值則會因為有更多的使用者和內容的加入而提升。
更進一步來說,全民媒體有三個核心應用概念:「使用者自創內容」「新興技術」「個人化」。
首先,使用者自創內容絕對是全民媒體的核心所在,如果都是少數專家意見,就不可能有這麼多元的內容產生。像大英百科全書,有十幾萬條知識,由專業教授編纂;相對於維基百科,儘管可能有錯誤,但是它有上百萬條知識。就量來說,維基有很多在大英看不到的知識,就質來說,今天維基可能不是100分,但未來會有更多人參與修改。
另外,如果沒有那麼先進的技術讓上傳變得那麼容易,或像flickr的創辦人想到在照片上加標籤,使得一大堆的照片變得有價值,這些新技術,讓我們想做的事情變得更容易,而個人化,則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。這三個核心也是三種改變的力量,是由大眾的加總所創造出來的。
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知識,我們不是大文豪,也不需要變成大文豪,但如果大家都願意貢獻自己的知識,透過不斷的修正、加值,這個加總的力量就會被彰顯出來。三個臭皮匠都能勝過一個諸葛亮,更不用說300萬、3000萬個。(洪綾襄整理)